清晨六点半,南湖公园的步道上已有了三三两两的身影。李文军穿着运动背心,耳机里放着舒缓的民谣,脚步轻快地跑过湖边木栈桥。他停下喘口气,望向对岸——晨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,几只水鸟掠过水面,远处儿童乐园传来孩子们嬉笑的声音。他笑了笑,心想:“这地方,真是越住越舒心。”
李文军是土生土长的酒泉人,十年前搬来南湖片区时,这里还是一片荒地,泥路坑洼,公交稀少,买袋米都得骑电动车跑三公里。如今,步行十分钟内有超市、社区食堂、图书馆、文化活动中心,连家门口的小广场每晚都有居民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。他常跟老伴说:“咱们赶上了好时候。”
“爸,今天社区中心有书法课,您去不去?”女儿小雅打来电话,声音清脆。
“去啊,怎么不去?王老师教得好,上次写的‘厚德载物’我还挂在客厅呢。”李文军一边擦汗一边答道,语气里透着自豪。
挂了电话,他慢悠悠走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。路上经过一个街角口袋公园,几个老人正围着石桌下象棋,旁边两位阿姨在整理新栽的月季。“老李,今儿又跑五圈?”一位戴草帽的大爷抬头招呼。
“六圈!天天进步嘛。”李文军笑着回应,心里却泛起一丝感慨:从前邻里见面点头就算熟,现在倒像是一个大家庭。这种变化,始于南湖城市规划的细致入微。
走进服务中心大厅,暖色调的灯光让人放松。墙上挂着社区月度活动表:周二亲子绘本、周四太极班、周六非遗手作体验……李文军取了号,在等候区坐下。身旁一对年轻夫妻正在咨询育儿讲座的时间。
“听说这个中心连托管服务都有,太方便了。”妻子小声说。
“是啊,下班顺路接孩子,还能一起参加活动。”丈夫点头,“以前在市区租房子,哪有这样的配套?”
李文军听着,心里一阵熨帖。他记得三年前,南湖启动“十五分钟生活圈”规划,政府公开征集居民意见。那会儿他还特意去街道办提建议:“能不能多建些遮阳廊道?夏天太阳毒,老人孩子走路不方便。”没想到第二年,主干道两侧就立起了连贯的景观长廊,还配了休息座椅和饮水点。
“37号,书法教室。”广播响起。
他起身走向二楼。推开门,墨香扑面而来。十几位居民正凝神书写,王老师站在一旁轻声指导。李文军铺开宣纸,蘸墨提笔,写下一个“安”字。笔锋未落,手机震动——是社区群消息:“本周六露天电影放映,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地点南湖中央草坪,欢迎带家人前来。”
他笑了。这不仅仅是一次娱乐活动,更像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。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,而是有温度、有节奏、有归属感的存在。
傍晚,李文军牵着孙女的手散步回家。路灯渐次亮起,照亮了整洁的人行道。小女孩蹦跳着数路边的景观灯:“一、二、三……爷爷,为什么这里的晚上比以前亮好多?”
“因为啊,”他蹲下身,轻轻拍掉她鞋上的尘土,“这座城市,把光送到了每个人脚边。”
#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#
回到家,他站在阳台上远眺南湖全景:绿道蜿蜒,楼宇错落,文化馆的穹顶在夜色中泛着柔和的光。他忽然明白,所谓“公共服务功能强”,不只是设施齐全,更是让每一个普通人——无论是晨练的老人、下班的年轻人,还是放学的孩子——都能在这片土地上,找到属于自己的从容与尊严。
酒泉南湖的城市规划,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。它不追求浮华地标,而是在细微处织就一张生活的网,将便利、温情与希望,悄悄缝进日常的每一寸光阴里。
正规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